您好,欢迎来到大枣交易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快报 >> 大枣产业路在何方

大枣产业路在何方

来源:中国杨凌农交所时间:2015/5/8 10:14:41打印收藏

  2006年,是枣业历很不平凡的一年。今年的枣业形势可以用20个字来简单概括:“冬枣大降价,干枣大减产,新区放异彩,产后大发展”。今年冬枣售价猛降到了1-2元,究其原因主要是单一品种产量增速过大、品质下降和国际市场开拓不力;北方主要干枣产区大幅度减产,则主要是由于降雨多导致裂果、缩果病严重成灾;而新疆干枣和南方鲜枣既丰产又增收,则得益于其独特的气候地理优势和市场补差作用;河北沧州恩际亿元枣功能食品生产线的开工、河北沧州崔尔庄年交易额过20亿元红枣大市场的建成开业以及河南好想你集团、山东裕华集团、山东立集团等一批产值过亿元的枣业龙头企业蓬勃发展,标志着我国枣业产业化的水平正在迅速提高。时代在变,形势在变,枣产业何去何从、如何应对,很值得思考。

  枣产业蓬勃发展

  对于我国枣产业的现状,河北农业大学枣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园艺学会干果分会理事长刘孟军告诉记者,从角度来看,枣产业的超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近年来,我国枣树面积和产量每年都在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6年总产量达到200多万吨,面积约100万公顷,占全世界的99%左右。近年来—些发达国家进军我国枣产业特别是枣加工业的势头正在显现。

  从国内看,冀、鲁、晋、豫、陕五大传统产枣大省仍占据90%的面积和产量,而且普遍增势劲;新疆更是异军突起,正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打造和世界上大的优质干枣生产基地;另外,北方的贮藏加工和营销产业及南方的鲜食枣产业正在崛起。

  从品种结构看,干制品种一统天下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鲜食品种迅速成为枣业发展的生力军。据估算,目前我国制干、鲜食、兼用和蜜枣品种的品种数和产量比分别为35∶35∶20∶10和60∶10∶20∶10左右。

  在采后处理方面,虽然总体发展缓慢,水平仍然较低,但从贮藏、分级包装到加工普遍有所进步,各地也普遍高度重视,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前夜。

  在枣产品贸易方面,在国内,枣仍然主产华北、西北,主要销往南方和东北:在国外,枣产品远销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95%以上仍在华人圈。

  前景看好问题不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红枣研究中心的李新岗教授认为,目前,枣产量逐年攀升,从总量上看,国内市场逐渐趋于饱和,由于消费习惯和技术原因,国际市场几乎很难打入,出口量不足总量的0.5%。一方面国内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另一方面国际市场几乎没有份额。目前,我国的原枣及枣加工品出口量还不到总产量的1%,且长期局限在东南亚和华人市场。

  对于枣产业存在的问题,李新岗给记者作了详细的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各地虽然研发了一大批实用新技术,创造了一批优质高产(亩产1500-3000公斤)的典型,但新技术大多局限在试点和示范区里,平均亩产还只有200公斤左右。特别是,近年来不少地区片面追求产量,盲目地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激素,导致枣果质量大幅度下降,安全性令人堪忧。品种结构不合理且新品种更新速度缓慢。目前,我国枣品种结构严重不合理,制干品种产量偏大,专用加工品种严重缺乏,鲜食品种中晚熟品种一统天下,严重缺乏优质中、早熟品种。在新品种推广上则普遍存在着老产区保守、不图更新品种,而新产区又由于发展太快和贪图便宜、新品种比例也不高的问题,造成我国枣品种老化严重,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和高级化的要求。鲜枣周年供应的技术还不过关。目前,大多数枣品种一般只能保鲜2-3个月。货架期保鲜技术还很少有人研究,提前成熟的设施栽培技术还不健全,延迟成熟的设施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毁灭性病虫害日趋猖獗。近年来,枣疯病、缩果病、裂果和绿盲椿象等难以防治的重大病虫害的危害地区越来越广、危害程度愈来愈大,严重影响着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落后。能突出枣果特色营养的高新技术产品很少,产品附加值偏低。

  六项措施促进枣产业

  对于枣产业的发展趋势,业内专家的共同观点是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红枣产业,用新的理念促进枣产业发展,即:开发新的枣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生产适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用枣(新)产品出口和优质枣的国内消费带动枣产业发展,带动枣基地的稳固。关键是提高枣产业的整体效益。

  针对枣产业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专家们认为今后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因地制宜地适当控制发展速度和规模,加快品种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加加工专用枣品种研发、传统枣产品改造升级和功能性食品开发,实现产业深层增值;加大实用新技术如矮密速丰、绿色生产和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枣产业整体科技水平;积探索熟期调控和鲜枣保鲜技术,大力推动鲜食枣产业;培植区域性和国际性龙头企业,开发特色名产品,组织联合科技攻关,集中力量解决枣疯病、裂果、铁皮病(缩果病)防治等重大生产技术难题;加政府宏观调控,因地制宜健全公司加农户和枣树协会等形式的产供销全程服务体系。通过科技创新为枣产业提供动力和保障,通过政府制定配套优惠政策为枣产业发展提供优良环境,通过贮藏、加工、流通等龙头企业的发展拓宽市场深层增值,通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提高新技术应用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332人参与,点击查看>>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 输入图片中字符,不区分大小写

热点资讯

  1. 且末县有机红枣进入“北上广”
  2. 水果保鲜法可以保持新鲜度长达一个月

精彩推荐

CopyRight © 中国杨凌农交所,All Rights Reserved